1号线安全运营一周年,是谁不知疲倦的坚守?

时间:2015-06-01 浏览量:3110 稿源:纪检审计部

       24小时不间断,地铁沿线和车站总是有人在坚守岗位。正是他们的日以继夜,铺就了千千万万人的平安地铁路。

       2015年5月30日是1号线一期运营一周年的生日。我们走进1号线的台前和幕后,走近那些为1号线不知疲倦而奔忙的人们,请他们讲讲自己的故事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列车日检员

      “我叫林莹,在轮值工班工作,我们对1号线一期的所有电客车进行日检作业。地铁车辆上的零部件“生病”了,帮助它们的是拿着“手术刀”的我们。如同爱护自己的家人,对检修这件事,我们已经把它当做了生活的一部分。”

       夜幕降临,当人们开始进入梦乡,每晚11点20分,最后一列电客车缓缓入库,电客车日检员才开始了当天的日检作业。
“每天晚上我们会分成2人一组,每组基本会安排5列车的日检作业,有时候更多。每列车,我们会对车侧箱体盖板、车底走行部、开关门状态、客室整洁度等进行检查。”

       不算上处理故障的时间,一列车的每次检查时间为45分钟到1个小时。之后他们还要对每列车进行司机室功能检测,目的是模拟运营时,检测司机操作台上的各个按钮是否正常。“如果遇到当时处理不了的故障问题,我们就会上报检修调度,做扣车处理。”

     “凌晨4点半,我们会安排3个人跟随司机一起进行检车送车工作。所以很多时候,我们电客车日检员是整夜不眠的。”

        巾帼不让须眉,轮值工班还有不少像林莹这样女员工。她们自称“女汉子”,“男生能做的,我们女孩子也能做,而且我们比他们更多了一份细致和严谨。部件普查、技术整改、系统更新,我们样样来,就是希望能确保列车以最完美、最安全的状态为市民朋友带来舒适的体验。”

       与轮值工班负责列车的日检相对应,地铁还有定修工班来负责列车的年检。定修工班是承担最高级别修程的工班,技术要求高、时间跨度长、作业内容多。工班的技术人员要检查上千颗螺母,上千条信号传输线,全身都是油污都毫不在乎。自2014年10月,定修工班已完成13列车辆的年检检修工作。

        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接触网维护员

      “我叫王建文,是维修工程部供电中心接触网工班的一名接触网维护员。飞驰的地铁离不开接触网送电,为地铁供电保驾的是我们的职责,因为我们常在半空作业,所以被大家称作地铁的‘蜘蛛侠’。”

      “我第一次站在上面,腿不自觉的发抖,并不是胆怯害怕,而是人的本能。”王建文说,接触线高度在4米多,车场更高达5米以上,而在高架段,高架离地面高度就有十多米,站在高架段的接触线上,真是如同蜘蛛侠一般。

       接触网是带有直流1500伏电压的裸露铜索,有多长的线路即决定了多长的接触线。通俗地讲,接触网就是一个移动的插座,受电弓是插头,地铁列车是电器。“它就像是人体的血管,同样在地铁系统里,接触网给地铁供能,给予它奔跑的生命。”

       但是接触网会发生严重磨耗、有异物、零部件工作异常等问题,需要维护员进行周期性检查。

      “我们工作时,攀爬在接触网上,系好安全带,将它打在线索上,人往后倾,使安全带受上力,空出双手在接触网上进行检修,安全带在这时候即决定了生死,这需要很大的勇气,毕竟重心是悬在空中的。”

       王建文的工作大多数都在地铁停运的时候,也就是晚上进行,接触网上作业时间通常在12点至次日3点多。“其中最为艰苦的应该算在高架段作业了,特别在冬天,因为是晚上作业,温度有时候在零度以下,寒风呼啸,梯车重达90千克左右,由四个人架到轨道,接触网上的不同的零部件都有自己的扭矩,自己可能要拧上1000多个螺母,用仪器测几百个接触线距轨平面的高度,即便在寒冷的冬天,我们也经常作业到汗流浃背。”

      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值班站长

       “我叫牟辉。作为1号线东门口站值班站长,负责车站票务管理、客流组织工作。每天太阳初升,街道上还鲜有车流的时候,我们站务人员已经着装整齐,迎接着第一批乘客到来了。”

       早晨8点,东门口站迎来了上班高峰,市民匆匆刷卡进站,前往城市的各个角落。跟这匆匆的熙来攘往相比,牟辉正有条不紊地巡视车站秩序,查看票务运作。

       2013年10月,牟辉就作为第一批站务人员入驻1号线望春桥站。从卫生打扫到危险源排查,从施工办理到行车安全把控,从票务模拟到员工日常培训,他事无巨细,逐个完成,保证了车站从入驻到接管,试运行的平稳过度。随后又鼓楼站,主要负责车站施工管理、行车安全把控和员工培训工作。今年4月,牟辉又调至1号线东门口站。

       地铁值班站长,做的是最基层、与乘客面对面的现场管理工作,这需要有过硬的业务技能和强大的心理素质。“刚开通的时候,车站的各种状况比较多,我必须耐心分析让对方服气,真诚面对乘客。”

       工作期间,由于热情的服务态度,多次获得乘客来电和来信表扬。“乘客的满意是对我们站务人员最高的肯定。现在随着车站越来越完善,自己也一步步成长过来了。”

      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行车调度员

      “我叫朱东坡,在轨道交通控制中心担任行车调度。行车组织和施工组织是我们日常工作的重点,运营期间保证列车安全正点运行,需要严密盯控行车设备不得有半点马虎。”

      安静的圆弧形大厅里,环绕着一个超大屏幕,上面闪动着红蓝绿多色相接交叉的线路图、电路图、设备图。穿着制服的调度人员正盯着各自的电脑屏幕。

     “别看大厅悄无声息,我们必须得集中精力。一旦发生故障或其他突发事件,我们要立刻报到控制中心,通过无线调度台或专用电话,随时与所有司机或车站联系,询问情况并下达指令来调整前后行车。”

       实际上,在这个地铁“神经中枢”里,除了行车调度,还有电力调度、环控调度和设备调度。

       电力调度员,主要是实时监控整个地铁供电系统。环控调度员,则关注于车辆的环境、温度、二氧化碳浓度、湿度等。例如车厢中烟雾过浓,它所在的地点就会立即显示在屏幕上,调度人员可以立即发出指令,打开相应的系统来通风。设备调度员,则是对故障信息的收集与传递。例如一趟列车晚点,设备调度人员收集信息之后,反馈给控制室,及时对车辆运行进行调整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安保员

      “我叫王进喜,目前在世纪大道站担任安保员。地铁安保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工作,必须时刻保持精神的高度集中,对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做出及时准确的处置。”

       地铁安保的日常工作时间是与地铁运营时间同步的。“我们早早来到地铁站岗位,随首发列车上站开始一天的繁忙工作,晚上十点送走最后一辆列车才算这一天工作圆满结束。”忙碌、辛苦,换来的是秩序井然和乘客的出行平安。

      “地铁人流不断,可能发生的情况无法预测,岗位更是不能离人。”王进喜说,个别情况屏蔽门发生故障,也必须及时正确处理,使列车的运行不受到延误,保证乘客的安全出行。

       去年11月4日上午9时许,章女士带着5岁的小孙女,想要从世纪大道站乘车到泽民站。章女士和小孙女乘坐从站厅到站台的下行电扶梯,当电扶梯正常运行到中部时,由于没有抓牢扶手,她和小孙女一起摔倒在电扶梯上。电梯还一直在往下运行,在这危急时刻,王进喜发现险情后迅速上前进行救助,迅速把两人搀扶到安全区域,对乘客进行安抚。

       章女士和小孙女情绪稳定后,车站值班站长细心问询她们没有受伤后,再将她们安全送上了地铁车厢。后来,章女士还在家人陪同下再次来到世纪大道站,将一面写着“热心服务,助人为乐”的锦旗交到了车站员工手中。

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排水维修员

     “我叫胡显斌,是排水工班的工班长。外行人觉得给排水是一项又脏又累的简单活,实际上是一项很有技术的体力活。”

       修复生活和消防管道漏水、更换水龙头、处理水泵报警、清除堵塞阀门异物……这些都是排水维修员日常的工作。汛期来临,就更为忙碌,启动防汛预案,加派人手巡查各站,有时大雨连下多日,许多员工为了保障,连饭都顾不上吃,就奔赴下一个站点进行水泵排查。

       东环南路至盛莫路站区间,有一次出现消防管漏水,胡显斌立刻联系施工方,不断催促他们前来处理,当天晚上施工方及时赶来,胡显斌主动和他们一起下区间处理,最终第二天就修复故障,杜绝危险隐患。

       维修工作中,胡显斌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,有“病”的设备他关心,“亚健康”的设备他也关心。“不能让有问题的设备在我检查后运行,要想方设法排除故障,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。”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志愿者

      “我叫赵祖诞,63岁了。因为心中有一份地铁情结,我加入到宁波市轨道交通志愿者的队伍当中,为大家服务,我感到十分快乐。”

       1号线有3232名注册志愿者活跃在车站,身穿红色马甲,为乘客们提供上下车、问询、购票指引等服务。累计服务时间超过3.2万小时。

       而赵祖诞就是那名服务时长最长的志愿者,累计服务时长已达417个小时。“1971年,我在北京和上海工作过,时常乘坐地铁,是一名地道的“铁丝”。那时候,我国的地铁还很稀罕,当时我心里就想,如果能坐上家乡的地铁,那该多么自豪。”

       当赵祖诞从报纸了解到宁波即将开通1号线,并招募首批志愿者以后,十分激动。报名的第一天,她便赶到了西门口站。“我跟工作人员商量,虽然我“超龄”了,但我乘坐过无数次地铁,熟悉乘车各项环节,我想为大家服务!也许是我的诚意打动了工作人员,最后答应了我,工作人员告诉我,我是3000余名志愿者中年纪最大的一位。”

       作为一名志愿者,服务内容是帮助乘客购票、接受乘客问询、引导乘客安全乘车。服务内容虽然简单,但十分的辛苦,试运营客流量最多的一天达到了十万多人次。

      “那段时间,我们志愿者发挥了极大的作用。由于要为早晚高峰服务,我每天早上6:00要起床,晚上7:00才能回家,我讲得嗓子都快哑了,腿都快站麻了。”

      “考虑到我年纪比较大,车站十分照顾我,劝我多休息,但我是一个闲不住的人,看到乘客不会买票,我就冲上去解释。有一次,我告诉一位老人可以乘坐垂直电梯,老人笑了,跟我说‘我记得你,你经常提醒我,我现在会做了,谢谢你。’这时候,我的心里就很开心。”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还有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每一位可爱的市民

       1号线同样离不开每一位可爱的市民。一年来,文明礼让,文明友善、助人为乐的场景不断在各地铁车站、车厢内上演,轨道交通已经成为了宁波文明的新窗口。如今,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,和文明友善的市民也成为地铁站内一道靓丽的风景线。世纪大道站安保员王进喜记得,江南春晓的热心居民,因为留意到车站许多站务人员因值班而不能回家过年,就在大年初四,煮了两大锅水饺,给大伙送来,让所有人感动不已。

       穿梭的人流、奔驰的列车,1号线还有许多温暖的故事。去年12月23日早上,家住天一家园附近的严女士在1号线泽民站乘坐地铁上班。为了赶时间,严女士一路小跑,由于血糖低晕倒了。这时,马上有一位市民赶来对严女士进行急救,还有一位乘客则帮忙拨打了120。在众人的帮助下,严女士被安全地送上了救护车。

       市民吕女士也碰到过一件感人的事。今年4月21日,她和母亲坐地铁回家,准备从樱花公园站出站。吕女士的母亲由于不慎滚下了自动扶梯,她赶紧伸手拉母亲,自己却也摔倒了,而此时扶梯仍在上行。危急时刻,一位穿着黑色休闲外套的小伙子上前伸手扶住了两人。“小伙子还一直站在我妈妈身边,帮她捡起掉落的鞋子。真是太感谢这个好心的小伙子。”

 


 


 


 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 

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