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通先锋①最美新线的背后,有他们的付出

时间:2020-12-03 浏览量:112 稿源:综合部(党委办公室、董事会办公室)

4号线开通在即,连接起“千年古镇”慈城和“城市后花园”东钱湖,被誉为最美地铁线。

每条新线的建设历程,都是一场攻坚克难的长跑。背后是一支支奋战一线、默默付出,为新线开通保驾护航的轨道铁军。

今天起,我们将陆续推出“保通先锋”系列推文,倾听新线建设背后的故事。

12次调整方案,清除“拦路虎”

建设分公司项目建设二部  张仁豪

2020年7月16日凌晨01时21分,随着工程现场总指挥的一声令下,国内最大曲线偏心转体桥缓缓转动,历时65分钟,4号线慈城站至官山河站区间转体桥顺利实现转体。这是我国轨道交通领域最大曲线偏心转体桥,打通了4号线的“咽喉要道”。

漆黑的夜空,灯火通明的工地,传来阵阵掌声。已经连续加班半个多月的张仁豪就在现场,看着精准对接的高架桥,长长地松了一口气。早在项目开工前,张仁豪就提前协调属地政府完成临时用地借地手续,做到施工单位进场就能开工。

施工中,他与属地政府、交警、轨道办、沿线厂区企业等单位进行10余次对接,从图纸筹划到现场实地核实量测,再到企业大门车辆进出转弯半径核定,先后12次调整交通导改方案,并根据不同施工阶段分6期实施。最终,一座座高架桥梁拔地而起,也保障了周边道路的通行。

日均电话百余个,彻夜坚守工地破难题

建设分公司项目建设二部  覃峰

攻坚的战场上,远不止张仁豪一人。覃峰,白鹤站、兴宁桥东站、矮柳站施工管理负责人。他管辖的3座车站均处于城市核心区,临近小区多,最近的小区大楼距离基坑仅2.2米。吊车吊装材料时,居民在阳台上伸手几乎就能抓到,而地下管线又如蜘蛛网般错综复杂。

从工程进场开始,覃峰便一头扎进项目管理中,与数十家单位协调对接,日均电话百余个。每周,他都组织各参建单位召开工程调度会,制定问题清单,每日对账,解决工程推进过程中碰到的难卡点。对覃峰来说,深入社区与居民面对面沟通交流,深夜坚守工地与参建单位共商施工问题都是家常便饭。尤其是地连墙施工阶段,他常常整夜呆在工地,确保施工安全。

数说

据统计,4号线全线累计完成各类交通导改100余次、管线改迁400余次,统筹协调量和施工难度可想而知。

如果把4号线建设比作一台庞大机器,张仁豪、覃峰等所在的项目建设二部就是其中的“润滑剂”。在4号线建设过程中,他们急工程所急,一心扑在建设中,为施工创造条件,还“拿下”了分8个基坑施工且临近高校的南高教园区站、位于城市中心的兴宁桥西站、“脚踩天然气、头顶高压线、吊车水上漂”的柳西站、施工场地极其狭小的双东路站......

5年磨一线,4号线作为宁波一次性开通里程最长的地铁线路,开通后,宁波轨道交通总运营里程将达155公里,全面构建起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新格局。

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