宁波轨道交通实现电客车自主架修

时间:2017-12-27 浏览量:2663 稿源:运营分公司

12月26日,宁波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首列车架修正式开工,1号线一期电客车进入全面架修状态,这标志着宁波轨道交通步入自主架修时代。

 

22列电客车分批排队架修

地铁1号线一期共22列电客车,于2014年上线运营,而这22列电客车将陆续进入架修状态。

“这是我们第一列进入‘手术室’的电客车,编号01011,也是年龄最大的一列,已经跑了52万公里,相当于绕地球13圈。” 运营分公司副总经理徐小平介绍说,车辆和人一样,随着运行时间和运行里程的积累,也需要看病检查,甚至手术。因为随着零部件的磨损、老化、疲劳、受污染等因素,车辆性能就会下降。“可靠性降低,车辆故障率就会升高,甚至存在安全隐患。”基于车辆运行安全考虑,参考地铁设计规范和电客车技术要求,通常地铁列车在运行5年或跑满60万公里左右就需要接受架修“手术”。

接下来,01011号列车将进行各类检测修复,完成整车的“返老还童”,预计在4个月后完成静调、动调和上线调试,最后重返工作岗位,进入正常运营状态。

车辆部架大修中心副主任卞能建介绍,因为是首列架修车辆,过程精雕细琢、小心细致,周期定在4个月。后续检修流程逐步优化、渐趋高效,达到每个月一列车的架修能力。

 

架修就像是一台“手术”

地铁列车架修,就是将列车在厂房内“架”起来,对地铁车辆“大卸八块”,并对每一个重要系统和部件进行检查维修。

架大修中心转向架工程师侯全林介绍,“架修就像是一台‘手术’,车辆转向架相当于人的腿,对转向架上的轮对进行除漆、探伤,就相当于给腿照x光;牵引电机是列车驱动部分,对它进行清洁、更换部件,相当于做心电图。”

以车门为例,1号线一期一列车每天大概能运行7到8圈,也就是单程16次左右,每站停一次,一天下来每扇门开关门近500次。频繁开关门对设备的稳定性要求特别高。1号线一期一列车总共有48扇门,检修人员要把每扇门拆下来,清洗、更换车门胶条、给胶条涂上防裂“护手霜”等等。

“需要拆卸的部件就得拆下来细致检修。将车钩、受电弓等关键部件送至专业厂家检修,把达到使用年限或有问题的部件予以更换,将重要部件,特别是转向架及轮对、牵引电机、空调机组、制动系统等进行分解、清洗、检查、维修,对电子部件进行清洁测试,对蓄电池进行清洗及充放电作业,对车辆各系统进行全面检查,最后对列车进行组装、重新调试、数据测验、上线运营。”架大修中心调试班班长王威说。

 

架修期间,不影响市民正常出行

根据架修任务安排,第一列列车完成动调重新投入运营之后,第二列列车将会紧跟脚步开展架修。后续随着检修技能的提高,生产任务的增加,将会有两列列车同时处在架修或者调试中,预计至2020年底完成1号线一期22列列车的架修工作。

列车架修期间,1号线列车班次照常,不影响市民正常出行。因列车保养费时费力,地铁工作人员提醒市民爱惜地铁列车,注意车厢卫生,禁止在车厢乱涂乱画或丢弃杂物。

1号线一期首列车架修正式开工也得到了省、市区广大媒体瞩目,浙江新闻、浙江在线、宁波新闻、宁波日报、现代金报、宁波政府网等媒体均在重要位置给予报道。

运营分公司 综合部

网站地图